• 资讯

招商分类

推荐文章

当前位置 | 首页 | 行业资讯 | 科技

魏晋南北朝时期鼓吹乐:中原的风格

2023-10-01 09:30:55 20

鼓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乐器组合,主要用于军事、宴饮、出行等诸多方面,这一时期也是鼓吹制度发展兴盛的阶段,也是开始制度化的成熟时期。随着历史的发展,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。鼓吹最早起源于先秦时代,汉朝时经过张骞从西域带来的胡乐加以改造,形成了中原的风格。到魏晋南北朝时,鼓吹的种类逐渐增多,在

鼓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乐器组合,主要用于军事、宴饮、出行等诸多方面,这一时期也是鼓吹制度发展兴盛的阶段,也是开始制度化的成熟时期。随着历史的发展,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。

鼓吹最早起源于先秦时代,汉朝时经过张骞从西域带来的胡乐加以改造,形成了中原的风格。到魏晋南北朝时,鼓吹的种类逐渐增多,在继承两汉时期的鼓吹制度和礼仪基础之上,也拓展了鼓吹的其他功能。

一、鼓吹的种类

鼓吹本身是一种乐器组合,所以按照演奏的形式和乐曲来划分,主要可以分为黄门鼓吹、骑吹、曲盖鼓吹和短箫铙歌。

据东汉著名的文学家蔡邕《礼乐志》和《旧五代史》中记载,张骞从西域将横吹技术传入到了长安城中,音乐家李延年在横吹的基础之上,创造出了新的乐曲——黄门鼓吹。

《宋史·乐志》卷十五记载,黄门鼓吹为宴飨所用,魏晋而下始有鼓吹之名,这说明当时皇帝宴请群臣时候在宴席中设置黄门鼓吹,来增强趣味性。

而骑吹在汉代时候就已经出现,它是一种出自李延年之手、跟随人和马移动的鼓吹演奏形式,是魏晋以后比较重要的演奏形式。

魏晋时期的皇帝为了奖励边关将帅的丰功战绩,一般都会赏赐骑吹。而曲盖鼓吹是比较复杂的一种鼓吹,在骑吹乐队之上再配置一位鼓吹之人,外加上一顶曲盖。

而短箫铙歌起源于先秦时代,到东汉时发展成熟,成为群臣宴饮和天子祭祀宗庙的重要演奏乐器。起初是为了向君主报捷,魏晋南北朝时期功能不断进化,除了天子大宴群臣的助兴乐器,还是皇帝给功勋大臣和皇室贵族的赏赐品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,位高权重的大臣也会被赐予鼓吹或是短箫铙歌,比如西晋时期著名的将领石苞就被晋武帝赐予短箫铙歌。

二、鼓吹的用途

首先,鼓吹的第一个用途就是用于赏赐军事将领。魏晋时期,皇帝出于军事目的将鼓吹赐给边关的将领。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,军礼鼓吹制度进入到比较成熟的发展时期。

一般南北朝的将领去世之后,皇帝都赐予一部鼓吹,这样不仅彰显了武将生前荣耀显赫的军功和地位,消除轻视武将的不良社会风气,而且丰富了军礼制度的内容,对于激励将士杀敌立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,从而促进军队战斗力的提高。

比如《梁书·冯道根传》记载,南朝梁名将冯道根跟随梁武帝萧衍南征北战,去世之后,萧衍“奄至殒丧,恻怆于怀……可赠左军将军,给鼓吹一部”,并让他的儿子冯澄承袭爵位。

可见,南北朝时期的将领死后被赐予鼓吹是地位尊崇、荣耀加身的表现。又比如东晋著名的权臣司马道子在死后被追赠骠骑太尉、加羽葆鼓吹,同样也彰显了自己显赫的地位。

鼓吹乐还用于出征和行军作战之中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,鼓吹乐在军事中的实际应用十分广泛,可以作为军队前进的导从之乐,也可以作为战斗时鼓舞士气的号令,同时也可以作为班师回朝的凯旋之乐。

据《隋书》记载,南朝陈的鼓吹乐由十六人组成,根据不同的身份等级,具备不同数量的鼓吹。

除此之外,魏晋南北朝的皇帝为了增加皇室贵族的威严和荣耀,在皇室出行的国家礼仪中普遍使用鼓吹乐,同时鼓吹乐在行军打仗之时,演奏可以振奋军心,激励将士作战。

据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在侯景之乱当中,王僧辩命令手下的将士演奏鼓吹乐器,士兵积极性得到提高,取得胜利。

鼓吹还用于高级宴飨仪式上。南北朝的皇帝与群臣积极创建改革鼓吹乐制度,将其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和礼乐教化的工具。

东晋咸康年间,太常礼乐官蔡谟向晋元帝建议改革宴飨音乐制度,将鼓吹乐纳入到宴飨音乐之中,从此鼓吹乐在高级宴会仪式上广泛使用,并取代其他的音乐成为音乐总称。

南朝时期梁武帝制定了著名的鼓吹乐悬制度、“鼓吹十二案”用于元正大会之中,对于后代的宫廷宴乐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三、鼓吹的职官

皇室设置鼓吹乐的相关机构和官员起源于秦汉时期。东汉末年,曹操为了吸取外戚和宦官专政的历史教训,禁止包括宦官在内的后宫进入权力中枢,但是仍然设置了隶属于太常的黄门鼓吹职官和乐工。

在管理方式上也大致沿袭了汉代鼓吹乐的管理方式,尤其是黄门令和黄门丞掌管曹魏的内廷鼓吹乐、黄门鼓吹乐的主要事务。

西晋太康十九年,司马炎设置了鼓吹令和鼓吹丞,据《晋书·职官志》记载,西晋礼仪制度建设在晋武帝时期完成了基本创建,鼓吹乐进一步发展为卤薄礼仪,即在皇帝出行的銮驾之中设置有黄门鼓吹官——黄门令和黄门丞。

西晋时期的宫廷内官属于光禄勋,近代的鼓吹乐应该有鼓吹乐及黄门职官,共同负责皇帝、皇后以及其他皇室成员的出行的鼓吹礼仪。

东晋十六国时期,西晋的礼乐制度遭到了战争的摧残,因此对鼓吹职官制度进行了改革。晋元帝在位时将省太乐并入到了鼓吹乐中,出现了鼓吹乐容纳太乐、清商、鼓吹的情况。

南朝刘裕设置了鼓吹监,并严格规定鼓吹官员所用的印绶和服饰。在两晋鼓吹乐官职体系基础之上,增加了鼓吹监和其他鼓吹职官共同掌管鼓吹礼仪,不仅丰富了礼乐制度,更增加了鼓吹说的政治性。

后世的南齐梁陈各朝都沿袭了刘宋时期的鼓吹职官制度,设置鼓吹乐署,并且设置鼓吹令和鼓吹丞,相应地改变了之前鼓吹职官所配的印玺和服饰。

陈朝鼓吹乐人和两晋南朝宋的体制相仿,不同阶层的社会人员使用不同规模的鼓吹乐。陈朝上至皇帝下到黎民百姓都可以使用鼓吹制度,鼓吹制度的森严性逐渐减弱,平民化发展趋向逐渐加强。

四、鼓吹的传播

魏晋南北朝鼓吹乐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,首先归功于封建国家接纳吸收前代的鼓吹乐器制度,并注重保护传承和创新珍贵的音乐书籍。

汉代时皇室借鉴了少数民族的乐器,在鼓吹乐器中使用笳和角定制出八音乐器,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鼓吹继承。这样不仅保存了传统的鼓吹演奏方式,同时也扩大了鼓吹乐演奏的形式,推动后世新乐器的产生。

其次,音乐书籍的保存与传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据《隋书·经籍志》记载,在南北朝时流传的乐数共二百六十三卷,其中包括两晋流传的《琴操》、梁武帝亲自撰写的《乐论》、南梁时期的大臣撰写的《乐说》。

这些鼓吹乐曲大量创造与传播,促使南北朝鼓吹乐辞补充前代乐章的错漏,进一步完善了南北朝鼓吹乐率。

最后,乐工交流经验成为南北朝鼓吹广泛传播的关键因素,他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前代的乐曲,使其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,乐工对鼓吹建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从西汉到南朝陈代,内廷中的乐宫数量逐渐增多。

南朝由于政治环境相对安定,乐工流失较少;北周和隋朝时处于维护礼乐统治和保障宫廷音乐的需要,保留了大量的乐工,加快了鼓吹乐的传播速度。

五、鼓吹的流变

南北朝社会普遍致力于创新曲辞,以创制者身份为标准分为国家定制和私人创作两种。

国家创制的鼓吹大多用于高级宴飨仪式等场合,南北朝时期的统治阶级根据自身统治和社会环境的条件,以及具体承袭音乐内容的需要,在汉代鼓吹乐曲的基础上,删改、补充其曲鼓吹词。

北魏皇帝仿照汉代鼓吹建立鲜卑鼓吹制度;南朝的宋、齐、陈三个朝代保留了十八首汉朝鼓吹的曲子,同时也保留曲子的名称;梁武帝萧衍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际更改了在汉代鼓吹的曲名和曲辞,制造出了“鼓吹十二案”;

北齐、北周和隋朝都以本朝的历史和利益为标准,在继承南梁鼓吹准则的基础上,更改鼓吹名字以及思想主题,删减至鼓吹十二曲,并使乐曲名称和乐曲的词相互统一。

私人创作鼓吹与国家创制正相对,其目的相对于统治阶级更为复杂,一部分是为了完成统治者安排的制作任务,另一部分则是制作音乐的个人爱好所致。

不管是哪一种都改变不了鼓吹定制的最终决定权,只有统治阶级决定鼓吹乐的具体内容与形式。他们根据现实统治需要召集乐工或是私人音乐家重建鼓吹,创作鼓吹的私人只是统治阶级制作鼓吹的工具。

不过私人创作鼓吹打破了统治者在制作上的独尊地位,私人鼓吹以私人名义创制,与国家创制最大的不同在于个人需要表达不同的情感。国家创制鼓吹主要是歌颂先祖的功勋和国家的强盛;

而私人创造的鼓吹更加注重抒发文人的情感,没有过多的政治考量。宋武帝刘裕被皇帝所赏赐的鼓吹,大概率也是何承天的作品。

他所创作的鼓吹曲辞更具备文人特点,很难配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,比如在《芳树篇》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伤,表达方式较为温婉,因此没有被刘宋时期的宫廷所选用。

参考文献

[1]梁满仓.魏晋南北朝军礼鼓吹刍议[J].中国史研究,2006.

[2]李敦庆.魏晋南北朝礼仪用乐研究[D].南京师范大学,2012.

[3]洪卫中.魏晋南北朝鼓吹的种类、功用和特征[J].广西社会科学,2008.

[4]王姝骁.东晋南朝鼓吹乐职官制度研究[D].海南大学,2022.

[5]刘飞.南北朝时期鼓吹乐的流变及其发展动因[J].兰台世界,2022.

[6]张驰.魏晋南北朝时期前后部鼓吹初探[J].大众考古,2019.

联系电话:400-888-9999 联系传真:400-888-9999 E-mail:xxxx@admin.com
(c)2008-2020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